智研瞻产业研究院发布:《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概述

“中小学”,专指开展普通高级中等教育、普通初中、普通小学的组织机构,在我国,这些机构多以”学校”的形式存在。依据其所有权和管理权限的差异,我们可以将他们进一步细化为公立中小学校以及私立中小学校两大类别,其中公立中小学是这两者中的主导力量。伴随着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私立中小学校在校生的数量比例正在逐年攀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其他阶段而言,私立中学在校生人数的比例显得尤为突出。

中国中小学分类维度图片
中国中小学分类维度

行业发展历程

立足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逐步推动教学环境及教学体系的全面革新和升级。自从我国开启改革开放步入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以来,中小学教育领域内的信息化建设走过了 [几个] 重要阶段,其中最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包括以下三点:首先是重视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主导任务的前期信息化建设工作,该阶段的主要着力点在于计算机教学实验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等方面;其次是在经历了以提升教学环境为首要工作重点的教育信息化1.0阶段后,这一时期的核心任务在于不断累积重要数据,并强调实践驱动和融合式发展的深远意义;接下来便是以转变教学系统为核心目标的教育信息化2.0阶段的到来,此阶段的关键在于实现质量飞跃的同时,更加强调创新模式的引导作用以及生态变革之间的有机联系。

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行业经费投入

中国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所需的开支,主要依赖于由政府划拨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这些经费可依据相关政策规定,细分为每名学生人均应得的公共经费以及针对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项经费。在这之中,每名学生人均应得的公共经费,每年都有较为稳定的数额,通常被用于支付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日常运转维护费用,以及购买数字教育资源与服务等方面。而学校在如何分配和运用这笔经费上,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至于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则是根据具体项目进行拨款,每年的金额并不固定,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这类项目的单次投资额往往较大,且具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时间限制。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级别的专项经费,更多地倾向于投向那些偏远地区以及部分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学校;而在涉及到地方级别的专项经费时,针对各个地区迥异的实际状况,我们都选择了因地制宜的策略作为参考依据。总体而言,教育资源的配置向来遵循着“城市优先于农村,中学优先于小学,且以中心校区为主导,再逐步辐射至广大乡村教学点”的建设步骤。与此同时,为民办中小学校着想,其所需的教育信息化经费主要是通过院校本身的积极筹募所得,这些资金主要的源头即是学校的办学收入为主其次就是社会各界的慷慨捐赠。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1463.53亿元,2023年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1940.89亿元。2019-2024年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如下:

2019-2024年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图片
2019-2024年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

行业区域差异

省际:网络多媒体教室的覆盖范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小学普遍低于中学

在教育领域,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与利用,无疑是推动信息化教学进程的基石所在。然而,我国目前的关注重心已经逐步从网络学习环境的“学校普及率”(即已配备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学校所占比例)转向了更为关键的“教室覆盖率”(即已完成升级改造为网络多媒体教室的教室所占比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室联网率)。从地域分布上看,各省市之间的网络多媒体教室覆盖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尤其以东北地区的覆盖率相对较低。而在学段层面上,小学阶段的网络多媒体教室覆盖率相较于中学阶段则普遍偏低。值得注意的是,在西藏自治区、四川省、湖南省、青海省、河南省以及吉林省等地的小学中,仍有高达四成的教室尚未实现网络多媒体化。

城乡:逐步由基本均衡趋于优质均衡,“新型”的数字化鸿沟问题日益凸显

我国长久以来所实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并不公平,从而导致了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教育鸿沟。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填补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已经逐渐演变为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措施。从最初的“校校通”计划以及“农远工程”再到后来的“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致力于缩短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以及硬件设备配置方面的差距始终都是最主要的目标,而学校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更是常常被视作政策指标中的最低底线要求。截止至2019年的最后一个季度,我们欣慰地看到城乡之间多媒体教室的覆盖面已经达到了基本均衡的状态,然而,在多媒体教室联网率这个环节上,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基础设施设备的“物理鸿沟”尚且未能完全弥合的情况下,教师们对于这些设施设备如何运用的“应用鸿沟”却正在不断加剧,因此,怎样去缩减这种城乡教师在基本认知能力、技能储备以及操作方式上的差距便成为了下一阶段中小学校信息化发展工作中所面临的关键议题。

“新”数字鸿沟上的主要表征及举例图片
“新”数字鸿沟上的主要表征及举例

行业数字资源发展情况

1、包括电子教材、教学方案、考试试卷以及各类视音频媒体素材等多元化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中,这类数字化资源主要用以辅助师生进行高效化的在线教学活动。具体来说,这些广泛应用于广大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提供:首先,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例如在“三通两平台”的政策推动下,我国各省份的教育平台已全面实现与国家级平台的无缝对接,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也已成功上线了超过2.1万项的优质资源;其次,市场机制的积极参与,这主要体现在以第三方市场化商业机构为主导,学校则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购买;再次,公益性质的资源供应,教师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利用网络公开渠道轻松获取所需的免费资源;最后,学校教师的自主研发,这种方式使得全校师生都能共享到这些宝贵的资源。从资源种类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所采用的数字化资源主要包括电子教材、教学方案、考试试卷、媒体素材以及视频微课等多种形式。其中,考试试卷作为一种较为独特且具备一定竞技性特点的资源类别,常常被视为衡量各个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初中接入率最高,其主要获取途径便是通过在线开放与公众分享的方式

在我国广大的中小学校园之中,已经有超过七成的校园成功地将各类数字资源覆盖至每一间教室,而这些数字资源的主要来源则是在线开放和公开分享的途径。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初中教育阶段的接入比率极高,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七十三点二。从各学龄层对于数字资源来源的选择来看,他们普遍更加偏向于那些在线开放并公开分享的数字资源。这种类型的资源不仅获取起来方便快捷,同时也更加迎合了大部分教师以及学生用户的资源获取习惯。然而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相比于小学和初中阶段,高中学科阶段在购买和引入数字资源方面的投入明显更高。这或许是由于高中阶段所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复杂多元化,因此对教学资源的品质和数量都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免费与标准化的普遍性资源已然无法全面地满足高中教育体系中的教师及学生在教学上的强烈需求,故而,各所学校自行研发并创造的数字化资源,便作为了一种重要的途径来进一步充实高中学科领域内的资源储备,进而为达成高中教育教学的个性化与精益求精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与支撑。

3. 精准锁定学科特性与学生成长需求之间的契合点,全面提升资源的校本化与智能化水平

教育部权威部门一再重申,必须迅速建立”以政策主导基础性资源,以市场调配个性化资源”的资源建设新模式以及”由企业竞争以供资源,然后由政府进行评审并决定其是否可进入教育领域,最后由学校依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何种资源”的全新资源供应体系。正因为如此,资源的稀有性必将成为中小学校数字资源提供商实现商业成功的关键。在资源生产环节,全国乃至各地区的知名教师工作坊与学科教研团队是此类稀缺资源的主要创造者,他们在命题与押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鉴于业内现状,以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平台及区域教辅企业与这些优秀教师建立起的长期稳固合作关系而论,这种市场化的运营机制与内容生产方式使以上两类企业成为了中小学第三方数字资源的主要供应商。在升学压力巨大的学段中,学生的学习时间极为有限,因此,那些能够实现”精准练习,巩固提升”功能的智能化数字资源库将会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青睐。

行业经费投入预测

预测,2030年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3199.66亿元。2024-2030年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预测如下:

2024-2030年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预测图片
2024-2030年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预测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瞻发布的《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报告》

版权所有 © 2023 智研瞻,转发请注明来源,侵权必究!